全球关注:他们也可以勇敢地拥抱艺术!上海博物馆闭馆日为一群特殊的孩子敞开大门

文汇   2023-04-25 12:19:19

“哇,孔雀!”远远地看到莫奈的《鸢尾花》,琪琪(化名)兴奋地张开了手臂。虽然她所感知的画面跟常人有些不同,但不妨碍她对艺术的喜爱。一旁的讲解老师并不急着纠正她,而是顺着她的话往下讲:“对的,像孔雀一样漂亮。这是一种花,画家拥有一个很大的花园,里面种了很多这样的花……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4月24日本是上海博物馆的闭馆日,该馆却为迎接一群孩子打开了大门——他们是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40余名学生。这是一群不幸的孩子,他们或听障、或智障。这又是一群幸运的孩子,为了他们的此趟博物馆之行,学校和博物馆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时间。在这里,他们获得了最高规格的礼遇,包场参观、专门定制的讲解词、专业的手语老师陪同,身后还有20多位志愿者叔叔阿姨为他们的出行保驾护航。

“来,我们往前走!”在三位讲解老师带领下,孩子们分成三组开启艺术之旅。在约阿希姆·布克莱尔的画作《四元素:火》前,杨杨(化名)手指着画面中间的位置,嘴里含糊不清地重复着一个词语。在学校老师的仔细聆听下,才知他说的是“瓜子”。原来,他注意到画作中散落在地面上一个个小小的、黑黑的、类似瓜子壳的物品,不仔细观察很容易被忽视,但杨杨却被深深吸引。见状,讲解老师李宏洁赶忙俯下身对他说:“对的,你看得很认真,这个跟瓜子很像,里面的肉也可以吃,这是海瓜子。”听完讲解老师的话,杨杨如释重负地咧开了嘴。

“他们的反应挺出乎我的意料,最开始我尽可能不提问,怕他们答不出来不开心,但其实他们有探索欲和好奇心,细节观察也很仔细。”让李宏洁惊讶的是,在凡·代克的画作《斯特亚爵士与其兄弟》前,有小朋友主动向她提问:“画面中弟弟的一只手没有戴手套,是因为他脱掉了吗?”“这个细节我在给其他人讲解的时候,鲜少有人注意到,但这群孩子却观察到了。”李宏洁提供讲解服务的这一批小朋友里面有听障的,也有坐轮椅的,考虑到他们的认知力和感受度,她专门为这群孩子写了一套讲解词,改了很多稿,舍弃了文艺复兴等专有名词,尽量以简化易懂的方式告诉他们画作的重点。

“对于我们的孩子们来说,这一次体验不是看画展这么简单,而是残障的孩子们也能走进艺术场馆,平等地享受感知美、体验美、接触美的权利。”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管理中心主任张宇直言,对残障孩子最大的支持,不是在特定的节日去刻意做一些事情,而是像普通人一样看待他们。比如,在公交车站上遇到了自闭症孩子,他也许会乱叫或者情绪失控。这个时候,当作什么都没有看到,就是对孩子和家长最大的包容和支持。“对特殊儿童来说,能够和普通人一样参观博物馆,也是一种平等。”张宇说。

“博物馆是消弭阻隔的地方,应该力所能及地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创造与艺术近距离接触的机会。”上海博物馆教育部杨烨旻告诉记者,除了邀请残障孩子进馆参观,该馆还把各种校园展览、趣味拓展课、手工体验课开进上海的特殊学校,将博物馆带到孩子们的身边。“最开始去给他们上课之前,我会有些担心和忐忑,但到了学校,发现他们就是一群特别可爱的孩子,或许他们的反应会慢一些,有想法但是没有办法像普通孩子那样清楚地表达,但是他们的情绪和投入是可以真切被感受到的,他们在认真地听你讲,并努力给你反馈。”杨烨旻透露,目前,对于大多数残障人士,走进博物馆仍非易事。为此,该馆专业教育人员与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共同编写《上海博物馆无障碍探索手册》,并在官微上开通了栏目,录制专属视频,提供参观指南。“希望他们有一天可以和家人、朋友一起来博物馆,带着‘特殊’,勇敢地拥抱艺术。”

“我们不能一下子就做到完美,但是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尝试会探索出更好的道路,让更多人可以更加平等地、无阻碍地接触文化艺术。”手语老师唐文妍感叹,当博物馆成为更公平、温暖、有爱的空间,生动诠释的是这座城市开放、创新、包容的品格。

作者:李婷

编辑:陈熙涵

责任编辑:邢晓芳
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猜你喜欢
最新资讯